买卖废品就上废品站

杭州废品站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市场价格-当场结算 浙江常年上门收购

 
回收方式: 高价上门回收
回收材质: 不限
回收价格: 电议
起收量: 不限
可收量: 不限
上门时间: 当日 2 小时内上门回收
所在地: 浙江 杭州市 建德市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24-07-09 13:01
浏览次数: 77
询价
 
公司基本资料信息
更多>
详细说明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公司老书籍回收,古旧书回收,免费上门评估,古旧书刊、旧书籍,字画、扇子、古籍善本、线装书等。公司自创立以来一贯秉承:信守承诺,以人为本,客户至上,追求的经营理念。本着以客户满意为导向,持续改善为动力,经我们的努力拼搏和业内外朋友的大力支持,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。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清朝末年的官书局及局刻本

  在古籍版本界,把“善本”的年限界定在乾隆六十年以前,除去考虑年代久远而具有的“历史文物性”以外,亦包含了对雕版印刷是否考究、精美的“艺术代表性”的考量。“康乾盛世”以后,嘉庆临朝,国势渐衰,清王朝开始步入下坡路,吏治腐败,经济凋零,表现在这个时期的刻本上乏善可陈,刻书失去了昔日纸精墨良,字体舒展圆秀,大气洒脱的风采。由于财力拮据,“开本变小,行款变密,纸张低劣,刻工粗俗”的刻本泛滥。这也是乾隆以后的刻本难入“善本”的重要原因。直至晚清,朝廷重用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一批汉臣,剿灭太平天国换来一段短暂的“中兴”景象。作为曾国藩力倡的“文化中兴”的重要举措之一,在各省设立官书局,出官帑刻印了一批质量较好的书籍,史称“局本”。这些刻本在编纂、校勘、雕印和装潢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(见图版1、2),丝毫不逊色于清初的“殿版”,一扫清后期刻书业的颓败气象,演绎了一段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最后的辉煌。         

  设立官书局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,但它的出现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政治动因。当时,作为一代理学大儒的曾国藩,从太平天国等一系列农民起义中总结出:礼义纲常毁弃,异端邪说泛滥(指当时出现的白莲教、天理教、拜上帝教等非正统宗教)是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思想道德根源。早在用军事手段解决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,就考虑要从文化教育入手,“标本兼治”,用孔孟之道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,再造“文化中兴”。其中设立官书局,大量刻印儒家经史典籍教化民众即为他的重要举措之一,这一点从曾国藩给官书局订立的刻书方针“首刊经史,兼及子集”中也能看清。早在咸丰十一年(1861年)曾国藩刚刚攻克安庆,部署粗定,即命莫大亻思寻访遗书,为开设官书局预作准备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湘军攻克天京(南京),太平天国历史刚一结束,曾国藩到南京后,在百废待兴之时,首先办了二件大事:一是开恩科取士,笼络江南学子;二是在江宁的冶成山下开设了江南书局,此为清末第一家官书局。此后金陵书局、江楚书局(江宁)、淮南书局(扬州)、江苏书局(苏州)、浙江书局(杭州)、思贤书局(湖南)、崇文书局(湖北)、江西书局、存古书局(四川)、皇华书局(济南)、浚文书局(山西)、福建书局、贵州书局、广雅书局(广州)、敷文书局(安徽)、直隶书局(河北)相继成立,遍及全国各省,成为晚清时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。当年众多的官书局刻书技师良莠不齐,像江南、浙江、淮南、金陵等书局,因主其事者多为江浙一带学者、名士,藏书丰富,所供底本多为善本,加之江南为全国最为富庶之地,地方财力充沛,出官帑刻书不计成本,刻书最精最好。而一些边远省份的官书局,也只是虚应故事,校勘、刻印多不精,少有足以称道之书。在他们当中,以浙江书局的刻本技师最精,位居各书局之首。其中所辑刊的《二十二子》,汇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精校、精注本,选目精当,刻印尤善,长期以来,备受图书版本界推崇,是该书局的代表性作品。江南书局为曾国藩首创,刻书忠实秉承曾氏“经史为选”的方针,儒家经典,历代正史之类的古籍,是它的主要出版品种。此外,张文虎的《史记札记》,歌颂曾国藩的《湘军记》是其特有产品。广雅书局的提调是王秉恩,校勘人中汇集了清末叶昌炽、王仁俊、陶浚寅、屠敬山等诸多名家,故它的刻书比较精审,出了不少好书。江楚书局刻印了一批介绍日本、英国、埃及等外国经济、文化、科技情况,服务于洋务运动的翻译作品,在官书局中独树一帜,蜚声神州。官书局刻本中,最为著名的还有五局合刻《二十四史》,其中,金陵书局刻了十四史,浙江书局刻了三史,湖北书局刻了三史,江苏书局刻了三史,湖北书局刻了三史,江苏书局刻了三史,淮南书局刻了一史,总为《二十四史》。五省官书局通力合作,按统一款式共刻一部大书,这在中国印刷史上是史无前例的,堪称是清代地方官刻书的一大壮举。         

  至于其他一些官书局,或因为地方官吏重视不够,或为财力支持不力,或因主事人文化底蕴不足,所刻之书大多乏善可陈。像崇文书局校勘不精、行款过密,字体扁宽,无清新之感,不为世人所重;山西书局经营不善,质量较差;云南、贵州、安徽的敷文书局刻书很少,影响不大;直隶书局由于经费不足,最后沦落到承揽代销私家坊刻书,勉强搭起书局架子,没有刻多少书。        

  光绪后期,清王朝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进入极度腐朽的终末期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阶级继续挥霍无度,使同治朝平定太平天国后暂时出现的经济回升也昙花一现,而经过庚子之变,国力已濒于枯竭,这些依赖政府公帑支撑的官书局再也无力维持下去,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回光返照,随着清政权的衰败而很快没落。官书局的最后结局多数在辛亥革命前后难以为继,陆续停雕。少数改变经营模式,演变成商业化的民间印书机构,如广雅书局归并到广州图书馆,一直到抗战前夕还在不断印书。浚文书局于1935年改成山西书局,但这早已不是官办性质了。         

  清末时期官书局的刻书数量十分巨大,据朱士嘉编辑的《官书局书目汇编》著录,总数有2000多种,其中像江苏、浙江、崇文、广雅、皇华这种规模较大的书局,每家刻书都在200种以上,这些书有许多都比较完整的保留到今天。清代后期官书局和它刻印的一大批“局本”书,是清代封建社会走到尽头的产物,也是一千多年传统雕版印刷在退出历史舞台前最后的辉煌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雕版印刷工艺的精华。由于距今年代近,不似存世很少的宋元明版本,普通收藏者难以染指,市场上多有足本完帙出现。但在现今的古籍收藏中,人们对“局本”存有偏见,一是嫌其年代不够“古”,二是内容又多为经史,题材不“稀”,故长期不予重视。“局本”这一版块门类的市场价值也被严重低估。但随着时光流逝,这一版块的收藏价值正日益凸现,它毕竟是百年以上的旧物,而且不少刻印精美,曾经代表了雕版印刷史上一段最后的辉煌,其潜在的价值远未被发掘,因此,它作为极富升值前景的“潜力股”,正越来越受到古籍藏家的重视。

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收藏要有双慧眼 真古籍只有纸味没有油墨味  

  收藏古籍要有一双慧眼,要学会选择物有所值的古籍。行内所说的善本,是指以1644年为界限,在此前的古籍,无论官刻、私刻,均为善本。      

  现在的古籍造假手段主要有把新印的版本拆线放在茶水、酱油里浸泡,泡十几分钟之后拿出来用砖压平,有的造假者把别的古籍的封面拆下来装到做旧的书上。鉴别时,可以先闻味道,在茶水、酱油里浸泡过的书还是会残留一些茶叶、酱油的味道,而且因为是新印制的书会有残留的油墨味,而真正的古籍因为年代久远只有纸味,不会有其他的味道。另外,做旧的书发黄的颜色不均匀,每一页中间的颜色和四周的色差较大。另外,伪造古籍的装书线看上去会比较新。      

  对于书籍的保养,可以把灵香草的叶子展开放在书里面,枝梗就放在塑料袋里把袋子扎几个小洞放在书柜里就可以防蛀了。

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古籍版别
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、刻印本两类,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,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。但具体区分,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。
写刻情形:
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,可分为祖本、写本、影写本、底本、抄本、精抄本、稿本、彩绘本、原刻本、重刻本、精刻本、修补本、递修本、配本、百衲本、邋遢本、活字本、套印本、巾箱本、袖珍本、两截本、石印本、铅印本等等。
祖本,版本学中的专业术语。中国古籍中无论是刻本或是写本,最接近著作人或成书年代的本子最为真实完整,错误也最少,称为祖本或母本。
底本,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。影印古籍时,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,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。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,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,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。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,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。注释、今译以及做索引时,也都要分别选用一个本子来注,来译,来做索引,这个本子也可叫注释、今译或索引的底本。除影印外,其他各种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,通常也可叫做“工作本”。
写本,早期的图书,都依赖于抄写流传,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,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,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。宋代以前,写本与抄本、稿本无较大的区别,但宋元以后,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,例如一些内府图书,并无刻本,只以写本形式传世,像明代《永乐大典》、清代《四库全书》以及历朝实录。
影写本,明清时期,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,雇请抄手,用优良纸墨,照原样影摹下来,版式、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,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,又叫影抄本。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。
抄本,精抄本,由于手工抄写的图书,非抄写者亲撰。其中抄写精美,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。
稿本,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,称为稿本。其中,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,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。稿本因其多未付梓,故受人重视,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,一向为藏书家珍爱。
彩绘本,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。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,如民间流传的《推背图》等。
原刻本,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。其中凡版式、行款、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,称为仿刻本、翻刻本、覆刻本、影刻本;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,则称为增刻本、删刻本、评注本。
精刻本,指校勘严审、字体工整、纸墨优良的刻本。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(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)称为写刻本。
修补本,递修本,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、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。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,历经多次修补,则称递修本。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、元、明三朝修补的,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。
配本,将不同地区的书版,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,称为配本。如清代金凌、淮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,版式不同,却同为一部书。
百衲本,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,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,称为百衲本。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《史记》,近代又有百衲本《资治通鉴》和《二十四史》。其中,商务印书馆于1930-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《二十四史》最为著名。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。如《史记》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,《汉书》用宋景佑刻本,《晋书》以几种宋刻本配齐,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,《隋书》和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用元大德刻本,《旧唐书》用宋绍兴刻本,《新唐书》用宋嘉佑刻本,《旧五代史》世无传本,用清人自《永乐大典》中辑出的本子,《新五代史》用宋庆元刻本,宋、辽、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,系初刻本,《元史》用明洪武刻本,《明史》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。
邋遢本,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,已经模糊不清,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,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,印出的书字迹迷漫,被称为“九行邋遢本”(因眉山七史9行18字)
活字本,用胶泥、木、铜、铁、铅、锡、磁、瓢制成方块单字,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,称为活字本。据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北宋中期,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,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《农书》,但均未见存本。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,明弘治五年(公元1492年)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《锦绣万花谷》,弘治八年(公元1495年)又排印了《容斋随笔》和《古今合璧事类备要》等书。清雍正年间,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。此外,流传到中国的还有越南活字本。
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书画收藏可以提高文化素养 

  收藏字画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我们能从中获得许多,除了能感受到提升的乐趣,还能提高个人的审美和品味,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的艺术人士。但在如今百家齐放的画坛中,想要挑选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对于一些古代或者近现代的名家作品,普通是难以企及的,我们常常能看到数以千万、甚至价值过亿的书画作品出现拍卖市场。作为的普通的书画收藏爱好者,我们只能放在当代的书画作品上。

 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,人们在追求美好的生活,这面临着要从物质消费的数量转型成精神消费的品质。追求品质生活,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一个新选择。所以,叫新生活,不再像我们过去追求的那种简单的物质追求的生活。经过几十年的积累,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。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生存了,那就要追寻生命的意义。文化艺术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的常态生活,名人字画也要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
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制作方法
材质
线装书更吸引人的恐怕是它承载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,以致它本身就成了一种意象。一本用竹宣纸制成的线装书至少可保存500年以上。从一根毛竹变成一本线装书,如竹子要采当年生的嫩竹,而且在每年的小满时节开采;所谓“一青二白”是指篾青用来做毛边纸,篾白才能做宣纸;用于宣纸制造的水必须水质清澈,此外,每一张宣纸的制作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,以保证纸浆在腐烂过程中的质量。诸如此类,才能保证一本本线装书能传阅千秋。
流程
一本线装书制作完成从头至尾需要有35道工序。线装书是适宜捧着读的。这句话中既包含了书籍在古代稀少而倍觉珍贵的因素,也许还传达着对它不简单的制作过程的敬意。
操纸是造纸中比较重要的工序,到它这里宣纸已基本有了样子。而此前要做的则有斫竹、削竹、砍青、翻滩、椿料等一系列步骤。操纸之后,经过榨纸、晒纸、切纸等,一张“薄若蝉翼,韧似丝绸”的宣纸就告完成了。
此后,便是印刷了,印刷分雕版和活字印刷两套工具,雕刻有1300年的运用历史,后者由毕升发明也有900多年的历史。而操作过程是相同的:拿一把用松针做成的刷子细细地把墨汁均匀蘸涂在版子上,覆上宣纸,用另一把刷子压平,轻轻揭下宣纸。无论是一张牡丹图还是煌煌巨著《红楼梦》都能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操作中一页一页诞生。装订是收尾的活,有四孔和六孔两种装订法,需用丝线手工缝钉。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聚珍本的特点

   聚珍本:亦称聚珍版。指清乾隆时武英殿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。乾隆三十七年(1772),高宗皇帝弘历下诏,广征天下遗书,开馆纂修《四库全书》。翌年,各省进呈本、采进本,源源汇集北京。一些失传的书,也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佚出来。为了使某些世所罕传的书重播于世,嘉惠士林,弘历皇帝曾谕武英殿先行刊版印行。但对不利其统治的著作,却多行禁毁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)十月,奉命管理《四库全书》一应刊刻、刷印、装潢等事的金简,认为这些书籍将来均用雕板的办法印行,不惟所用板片浩繁,且逐部刊刻,亦费时日,故上书奏请雕刻木活字,排版印刷。同年,奉旨施行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)五月,已雕出木活字十五万个,尚不敷用,故由金简再次奏请,又增刻木活字十万多个,前后共刻大小木活字二十五万余个。

  自此之后,凡《四库全书》馆交印各书,就用这套木活字排版印行。据陶湘统计,武英殿用这套木活字前后排印过一百三十四种罕见之书。这些书因为行款版式完全相同,又都是由武英殿木活字印成,按说就可以称谓《武英殿木活字印本丛书》。乾隆皇帝以为“活字版”名称不雅,改称“聚珍版”,故正式书名便定为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。后来各省官书局又有照式翻雕,刷印行世者,故又有“外聚珍"之称。其实翻雕已非活字,不该再用“聚珍”之名。为了与“外聚珍”区别,故原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》又有了“内聚珍”之名。


杭州建德市回收古籍善本之古籍版本知识:版式

  版式即古籍每一印页的格式。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,主要有:

  版面 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。      

 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线,也叫边栏。上方叫"上栏",下方叫"下栏",两旁叫"左右栏"。单线的叫"单边"或"单栏",双线的叫"双边"或"双栏"。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,两旁双线,被称为"左右双边"或"左右双栏"。      

  行格 版面之内,用直线分成若干行,每行有若干字,在鉴定和著录时,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,叫做"半页×行×字",有的径称"×行×字",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(通常为大字的注解),叫做"小字双行×行×字",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,就不再注出。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,称为行格,又称行款。     

  版心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,又叫节口。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,有的还印有书名、卷数、页码及本页字数,明代以前,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。      

 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,因其酷似鱼尾,故名,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,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,称双鱼尾。      

  白口、黑口 宋代以后,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,然后粘连或订线,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,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,叫做象鼻。凡加印黑线的书,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,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,所以被称为黑口,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,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。不加线的叫白口。      

 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,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,里面题写篇名,叫做书耳或耳格。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。      

 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,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。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。明清时期,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,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,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、黑格、蓝格、绿格等等。


特别声明:
本文图文来自用户发布,若有内容或者图片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,邮箱地址:feipinzhan@qq.com
更多>废品行情
 
更多>废品资讯
更多>同类买废品
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
废品站提醒您:
1、本信息由废品站用户发布,废品站不介入任何交易过程,请自行甄别其真实性及合法性;
2、跟进信息之前,请仔细核验对方资质,所有预付定金或付款至个人账户的行为,均存在诈骗风险,请提高警惕!

附近废品站